宏觀調控對中國大陸而言,絕對是隔一段時期必須做的整理功夫,也絕對是可預期性以及必然性的發展,不管是不是同樣沿用宏觀調控這四個字,對經濟結構重新整理與調整腳步再出發,總是必要。
要妥善因應,就必須先瞭解情況。瞭解中國大陸的情況,也必須瞭解台商自己的特殊情況。
本書從中國大陸近年來的經濟過熱現象談起,強調的是,看似過熱實為失衡的情況。這些情況,有些會影響到台商的經營,有些則不會衝擊到某一部分的台商。本書討論的重點,並不是從總體經濟面,看大陸宏觀調控對台灣經濟或兩岸互動的課題,而是以個體經營的角度,站在個別台商企業的立場,著眼於如何因應人家的既成環境,與已經採取(或可能採取)的措施。
環顧全球,台商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寶貴經驗,那就是1950-1985年代日本製造業前來台灣設廠,並與台灣第一代企業家合作的歷程。當時的日本傳統製造業如何進入台灣,如何以台灣為行銷全球的加工製造基地,如何慎選台灣的合作夥伴,如何受益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政策,如何把自己所掌控的關鍵零組件與市場通路保留在外,更重要的,如何全身而退,完成階段性的目的。
如今,台商接在日本的腳步之後,也扮演起外移者的角色。在角色變換之際,如果能對前人的經驗善加省思,並摘取其精華,自然可以免除許多莽撞和踩地雷的代價。
大陸台商的業務型態非常多元,絕對不是區區幾件案例可以涵蓋。然而在參考別人的實戰歷程中,若能引發(或修改)一些自己的想法,進而在面對大陸宏觀調控的政策與法令時,釐訂出比較適宜的因應措施,是作者之盼。